联系我们:0592-5281922
福建专业环保工程公司

以水质“约法”共筑源头活水 新安江溢出绿色效应

以水质“约法”共筑源头活水 新安江溢出绿色效应

* 来源 : 中国环保在线 * 作者 : admin * 发表时间 : 2018-09-05 * 浏览 : 287
【中国环保在线 地方新闻】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,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于2011年正式实施。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密集落地,针对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正逐步在完善的框架中,唱响新时代的绿色强音。

 
 以水质“约法”共筑源头活水 新安江溢出绿色效应
 
  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唯有源头活水来。”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,流经千岛湖、富春江,逶迤东流,汇入钱塘。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,新安江水质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千岛湖水质的好坏,也关乎长三角生态安全。对于下游浙江省来说,千岛湖是浙江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备用水源。
 
 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,“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”展现了上下游沟通联动,共护一江清水的成果。多年来,新安江跨省断面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标准,跃居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。皖浙两省联合监测的公开数据显示,迄今新安江上游流域总体水质为优,下游的千岛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为Ⅰ类。而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,总体水质为优,达到二类地表水标准,试点环境效益逐渐显现。
 
  从2011年起,财政部、环保部牵头启动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,用6年时间,两轮试点,总投入超过34亿元。首轮试点设置补偿基金涉及上游的黄山市、宣城市绩溪县和下游的杭州市淳安县。在考核方式上,以皖浙两省跨界断面水质高锰酸盐、氨氮、总磷、总氮4项指标来加权,综合测算出补偿指数。以断面考核为依据,建立奖惩分明的生态补偿机制,将环保责任与经济挂钩,打通了横向生态补偿的技术障碍。
 
  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中,最大的亮点就是皖浙两省的“对赌”。每年5亿元,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、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。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,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,否则相反。而“亿元对赌水质”的制度设计,也开启我国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的“新安江模式”。此后,首轮试点的绩效评估认为,千岛湖营养状态出现拐点,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。
 
  2015年9月,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》,明确提出“继续推进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”,标志着新一轮补偿试点工作正式实施。第二轮试点按照“分档补助、好水好价”标准,提高了资金补助的标准,中央资金3年总额度还是9亿元,分别按4亿、3亿、2亿的退坡方式进行补助,实现环境同治、成本共担,效益共享。也正基于此,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融合的发展道路正越走越宽。
 
  而从1.0版本升级为2.0版本,绝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,也不只是投入的增加,而是更加全面的、深度的合作。皖浙两省各增加1亿元,主要用于安徽省内两省交界区域的污水和垃圾治理,特别是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。在水质不断向好的同时,考核标准提高了8%左右,水的监测点从10个增加到44个,监测项目也从原来的近30项增加到百余项。
 
  作为浙江和安徽两地母亲河的新安江,以生动的实践,捧出了源头活水。在此前两轮生态补偿期间,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“携手”“联合”“共治”“协商”的字眼:上下游定期协商、联合监测、联合打捞、联合执法。试点实施以来,上下游皖浙两省建立联席会议、联合监测等跨省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,统筹推进全流域联防联控。
 
  两省以水质“约法”的背后,凸显的是对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共同追求。为强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,新安江流域加快实现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、项目推动向制度保护转变、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。一方面,数百家污染企业已被淘汰关停,整体搬迁工业企业达到100多家。另一方面,精馏残渣作为废弃的工业垃圾被集中处理,几乎没有经济效益,还给环境带来污染,如今,经过处理不仅可以解决污染问题,还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。
文章链接:中国环保在线 http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25418.html